中耳癌
中耳癌(cancer of the middle ear),可原发于中耳,或由原发于外耳道、耳廓、腮腺、鼻咽和颅底处的癌肿侵犯中耳所致。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其次为腺样囊性癌,也包括乳头状瘤恶变、肉瘤等少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病可能和炎症有关,以耳道出血、耳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英文名称

cancer of the middle ear

疾病分类

耳部疾病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耳内出血、耳痛、听力减退、眩晕、面瘫、张口困难

主要病因

炎症、电离辐射

检查项目

耳镜检查、CT、MRI、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中耳癌不易早期发现,待至症状明显时,癌肿常已累及岩骨、颅内及颞颌关节等处,增加治疗难度,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发病率

中耳癌约占全身癌肿的0.06%,约占耳部肿瘤的1.5%。

好发人群

中耳癌好发于40~60岁人群,性别与发病率无显著差别。

病因

总述

中耳癌的发生可能与炎症、理化刺激等因素有关。此外,中耳乳头状瘤也可癌变,部分患者还可因外耳道癌侵犯中耳所致。

基本病因

1、大部分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中耳炎的病程一般在10年以上,故认为中耳癌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

2、中耳癌还可能与电离辐射等理化刺激因素有关。

3、中耳乳头状瘤亦可发生癌变;外耳道癌可侵犯至中耳乳突腔,临床上常无法分辨原发部位。

症状

总述

中耳癌容易向周围蔓延,破坏侵蚀邻近组织,因病程早晚、病变部位及发展方向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常见表现包括耳内出血、耳痛、听力减退等,部分患者还可见眩晕、面瘫、张口困难等症状。

典型症状

1、出血:耳内出血或血性耳漏为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2、耳痛:为耳深部胀痛、跳痛或刺痛,夜间痛明显,不易缓解。

3、听力减退:多数患者表现为传导性耳聋。

4、同侧周围性面瘫:肿瘤侵犯面神经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5、眩晕:为肿瘤晚期侵犯内耳迷路所致。

6、张口困难:晚期中耳癌侵犯到颞颌关节或翼肌,可造成张口困难。

并发症

1、若脑神经受累,可并发复视、咽下困难、声嘶、软腭麻痹、抬肩无力、伸舌偏斜等症状。

2、晚期出现血行转移时,可有相应内脏或骨骼器官受累的症状。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耳内出血、耳痛、听力减退、眩晕、面瘫、张口困难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耳镜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情况;之后可能建议其做CT、MRI及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

1、CT

表现为中耳腔或者乳突有不规则的软组织病灶,中耳乳突有不规则的大面积的骨质破坏,边缘不整,无良性病变常见的“多灶性”表现,尤其当中耳炎伴外耳道骨壁的破坏,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不规则,无边缘“骨质硬化带”表现,形成外耳道软组织肿块,应高度怀疑中耳癌。肿瘤可累及颅中窝、颅后窝、乙状窦、颈静脉球窝、颈动脉管、内耳迷路及颞颌关节。

2、MRI

中耳癌的组织含水量与脑组织相仿,其信号与脑组织近似。增强后病灶有强化表现。MRI可显示肿瘤向颅内或者腮腺侵犯。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中耳腔或外耳道肉芽摘除后,做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大多为鳞癌,腺癌和肉瘤较少。取材时尽量不要牵拉中耳腔肉芽,防止误伤面神经。

其他检查

耳镜检查:外耳道或者中耳腔有新生物,多数患者有鼓膜穿孔,通过穿孔可见中耳腔红色肉芽,触之易出血。当肿瘤破坏骨性外耳道,在耳道内也可以看到肉芽组织,红色质软脆,易出血。

诊断

诊断原则

临床常根据耳内出血、耳痛、听力减退等常见表现,再结合CT、MRI、中耳腔肉芽或者外耳道肉芽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除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诊断依据

目前临床采用Stell(1985)制订的初步方案,对中耳癌进行临床分期。

1、T1: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腔,无面神经麻痹及骨质破坏。

2、T2: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有面神经麻痹和骨质破坏。

3、T3:肿瘤超岀颞骨范围,侵犯周围结构,如硬脑膜、腮腺、颞颌关节等。

4、TX:无法进行分期。

鉴别诊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依据耳流脓及听力减退病史,结合检查所见鼓膜穿孔的类型及局部有无肉芽或胆脂瘤上皮,参考X射线乳突摄片及颞骨CT表现,可对本病做出诊断并分型。手术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

中耳癌早期多采用先手术后放疗;而晚期患者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即先放疗缩小病灶,再进行手术切除等。

药物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部分患者可能通过化学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具体详见放化疗。

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

手术治疗

1、乳突切除术

适用于病灶局限在中耳腔,或者乳突腔,无面神经管、内耳颞骨外侵犯者。

2、颞骨次全切除术

切除范围包括外耳道、乳突、部分颞颌关节、颞骨鳞部及岩骨外1/2~1/3,仅保留部分内耳道、部分颈内动脉管和颈内动脉管之内的岩尖部分。

3、颞骨全切除术

切除范围包括颞骨鳞部,乳突及全部岩骨,临床已很少使用该术式。

放化疗

1、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是通过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由于中耳肿瘤被颞骨包裹,放疗难以彻底根治,因此手术加放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对肿瘤侵犯到颈动脉管,无法清除时,可考虑先行放疗,缩小肿瘤范围,再行手术治疗。

2、化学药物治疗

简称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化疗仅作为手术或放射治疗的辅助方法,对无手术指征的晚期患者,具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影响预后的关键在于能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外,还与患者年龄、治疗方式、放疗剂量,以及肿瘤范围、类型、分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在临床上,多数中耳癌患者不能早期发现,因而延误治疗,故预后较差。

危害性

中耳癌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复视、咽下困难等脑神经受累症状;还可发生远处转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一经发现需积极治疗。

治愈性

中耳癌患者若能获得早期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适当延长生存周期。

日常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控制疾病的发展。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中耳癌可侵犯颞骨及颅腔,还可发生远处转移,诊治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患者应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并且可用听音乐等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且避免过度用耳,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且尽量避免进行游泳、潜水等运动。

4、患者应勤洗手,注意避免水洗耳朵,可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干燥。且避免硬物挖耳。

5、患者外出时建议家属陪同出行,避免发生意外。

6、关注天气预报,及时添减衣物,外出时戴口罩。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患者应适量多饮水,可适量喝淡盐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5、适量多吃坚果、大豆、花生等食物。

6、患者可少吃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少吃糖、海鲜、狗肉等食物。

预防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日常注意保护耳朵,避免硬物挖耳;

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中耳炎;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就医指南

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耳鼻喉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耳部检查,建议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平时身体怎么样?

6、原来有中耳炎吗?治疗过吗?

7、您还有没有什么慢性基础疾病呢?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确诊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复发后是不是就会对寿命有影响?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适用药物
--暂无药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