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达莫司汀
苯达莫司汀,即盐酸苯达莫司汀,西药名。常用剂型为注射剂。用于在利妥昔单抗或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6个月内,病情仍然进展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通用名称

苯达莫司汀

英文名称

Bendamustine

汉语拼音

Bendamositing

药品类型

N/A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非医保
  •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苯达莫司汀。

  • 性状

    本品一般为注射用粉针剂。

  • 适应症

    1、本品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2、用于在利妥昔单抗或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6个月内,病情仍然进展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 规格

    注射剂(粉):25mg;100mg。

  • 用法用量

    本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

    1、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以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应使用6个治疗周期以上,在每个治疗周期的第1天和第2天给药,推荐剂量为100mg/m2。经静脉滴注给药,一次给药时间不应少于30min。如出现4级血液学毒性或临床症状明显的≥2级的非血液学毒性,应暂停给药,待非血液学毒性恢复至≤1级和(或)血细胞计数改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血小板计数≥75×109/L),才可恢复治疗,但需要降低剂量。

    (1)出现3级血液学毒性,每个治疗周期的第1天和第2天,应降低剂量至50mg/m2;如大于3级或以上的毒性复发,则降低剂量至25mg/m2

    (2)出现3级或以上非血液学毒性应降低剂量至50mg/m2,继后是否向上调节剂量,应由治疗医生考虑。

    2、用于治疗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一般需要8个治疗周期。在每个治疗周期的第1天和第2天给药,推荐剂量为120mg/m2。一次给药时间不应少于60min。如出现4级血液学毒性或临床症状明显的≥2级的非血液学毒性,应暂停给药。待非血液学毒性恢复至≤1级和血细胞计数改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血小板计数≥75×109/L),才可恢复治疗,但需要降低剂量。

    (1)出现4级血液学毒性,每个治疗周期的第1天和第2天,降低剂量至90mg/m2;如4级的毒性反应再次复发,则降低剂量至60mg/m2

    (2)出现3级或以上非血液学毒性应降低剂量至90mg/m2,如4级的毒性反应再次复发,则应降低剂量至60mg/m2

    3、配制方法与注意事项:

    (1)溶解:本品25mg规格,用5ml无菌注射用水溶解:100mg规格,用20ml无菌注射用水溶解。溶解后应充分振摇至呈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溶液,最终浓度为5mg/ml,本品一般情况下可在5min内完全溶解。

    (2)稀释:本品溶液在溶解后30min之内,根据需要抽取所需体积的大小,转移至5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45%,前者为葡萄糖的浓度,后者为氯化钠的浓度)中,并确保本品在注射液中的最终浓度在0.2-0.6mg/ml之间。配制好的注射液可在2-8℃冷藏保存24h,或在室温及自然光下保存3h。

  • 不良反应

    1、本品严重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感染、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肿瘤溶解综合征、皮肤反应、其他恶性肿瘤、因发热而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衰竭、肺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细胞溶解、非典型性肺炎、败血症、红斑、皮肤坏死。

    2、剂量相关性的严重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感染、肺炎、肿瘤溶解综合征和输液反应。

    3、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可见过敏反应、发热、寒战、高血压危象、恶心、呕叶、无力、疲劳、不适、虚弱、口干、咳嗽、便秘、腹泻、头痛、皮肤黏膜炎症和口腔炎、鼻咽炎、单纯性疱疹、皮疹、瘙痒、体重增加、高尿酸血症、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粒性白细胞减少,胆红素升高。

    4、治疗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可见心动过速、愿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口腔炎、口干、疲劳、发热、寒战、水肿、无力、虚弱、胸痛、注射部位疼痛、尿道疼痛、带状疱疹、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鼻窦炎、肺炎、发热、鹅口疮、鼻咽炎、体重增加、食欲缺乏、脱水、低钾血症、腰痛、骨痛、肢体痛、关节痛、头痛、头晕、味觉障碍、失眠、焦虑、抑郁、咳嗽、咽痛、呼吸困难、喘鸣、鼻充血、皮疹、瘙痒症、皮肤干燥、盗汗、多汗症、低血压、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

    5、上市后报道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反应(包括静脉炎、瘙痒、激惹、疼痛及红肿)。

  • 禁忌

    1、对本品及甘露醇过敏者禁用。

    2、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患者Ccr3×ULN禁用。

    4、妊娠期妇女使用本品可对胎儿造成伤害,禁止使用。

    5、尚未明确本品是否可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根据药物对母体的重要性,选择停药或停止哺乳。

    6、儿童的有效性尚未确定,但安全性与成人相似。

  • 注意事项

    1、用药前应告知主治医生有关过敏史、详细的用药史及其他伴发疾病,特别是血液或骨髓病、肾脏病、肝病、感染疾病等,同时应向医生详细询问服药的风险及受益情况,避免与其他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合用。

    2、输液反应及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瘙痒及皮疹。军见严重过敏反应及类过敏反应,特别是在第2个治疗周期及以后。为预防严重过敏反应,在上次输液时曾发生1-2级输液反应的患者可给予抗组胺药、解热药及皮质激素。如发生3-4级输液反应,应停止使用本品。

    3、本品可能使现有的感染加重,因此,在未征得医生同意前,患者不要自行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应避免与近期口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或通过鼻吸入给予流感疫苗的人群接触,或者其他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的患者。用药期间如发现感染的迹象应及时就医。

    4、因本品可导致骨髓抑制,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如出现血液学毒性可能需要延迟给药,可参见剂量与用法。

    5、上市后的报道可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多发生于首个治疗周期,如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及死亡。预防措施包括充足的液体支持,密切监测血液电解质,特别是血钾和尿酸水平。在本品的治疗过程中可合用别嘌醇,但可增加发生严重皮肤毒性的风险。

    6、临床试验中及上市后皮肤反应均有报道,与利妥昔单抗合用,有1例发生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与别嘌醇或其他药物合用可发生斯-约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有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发生皮肤反应后,可能呈进展性,严重程度可随治疗加重,所以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皮肤反应,如皮肤反应严重,应暂停使用本品。

    7、有报道指出,在本品治疗过程中可发生癌变前期及恶性肿瘤,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支气管癌,但与本品的关系尚不能确定。

    8、注射部位渗出导致住院,在上市后有报道应注意避免渗出,包括监测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感染及坏疽等情况。

    9、临床经验指出,过量的最大单剂量达到280mg/m2时,4名患者中有3名患者在7-21天出现心电图异常,包括QT间期延长、窦性心动过速、Q-T波分离及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的活性代谢产物y羟基苯达司汀和N-去甲基苯达司汀均通过CYP1A2形成,CYP1A2抑制剂(环丙沙星、氟伏沙明)不但可升高本品的血药浓度,而且能降低本品活性代谢物的血药浓度。

    2、CYP1A2诱导剂(奥美拉唑、吸烟)可能会降低本品血药浓度,而且可能会升高本品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当本品与CYP1A2诱导剂或抑制剂必须合用时应密切注意。

    3、本品分布的转运系统尚未完全确立,体外研究表明,P糖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或)其他外排转运蛋白可能在本品分布过程中起着转运的作用。

    4、基于体外实验数据,本品不大可能抑制CYP1A2、2C9/10、2D6、2E1或者3A4/5,或诱导CYP酶。

  • 药理作用

    本品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知本品是携带一个嘌呤样苯并眯唑环的氮芥衍生物,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抗代谢药)的双重作用机制,能通过几种不同途径导致细胞死亡而且对静止期和分裂期细胞均有作用。

  • 药代动力学

    1、本品的血药峰值出现在单次给药结束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4%-96%,数据显示该药一般不会和其他与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相互置换,其平均稳态分布容积为25L、其全血/血浆浓度比为0.84-0.86。

    2、本品主要通过水解反应进行代谢,同时形成细胞毒性较低的活性代谢产物。本品经CYP1A2代谢途径可产生M3(γ-羟基苯达司汀)和M6(N-去甲基苯达司汀)两种活性代谢产物,但两者的血药浓度只分别相当于原药的1/10和1/100,因此,可推测其细胞毒性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原药本身,而非其代谢物。

    3、本品主要随粪便排出,清除率约700ml/min,单剂量静脉给予120mg/m2,经1h输入,原药的中位消除t1/2约为40min,代谢物M2和M4的平均消除t1/2分别约为3h和30min。

  • 贮藏方法

    避光,贮于室温下,短程携带允许15-30℃。

  • 有效期

    18个月

生产厂家
--暂无厂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