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
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西药名。为干扰核酸生物合成药。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接受过至少—个标准的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

通用名称

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

英文名称

Fludarabine Phosphate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

Zhusheyong Linsuan Fudalabin

药品类型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乙类
  • 成分

    本品的主要成分为磷酸氟达拉滨。

  • 性状

    本品为白色冻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接受过至少—个标准的含烷化剂方案的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或持续进展。

  • 规格

    50mg。

  • 用法用量

    静脉使用。

    1、成人:本品应在抗肿瘤治疗方面有经验的合格的医生监督下使用强调推荐本品只能静脉给药。

    (1)虽没有静脉旁给药引起重度局部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导,但是必须避免意外的静脉旁给药。推荐的剂置是25mg/m2体表面积的磷酸氟达拉滨,每28天静脉给药连续5天,每个小瓶用2ml注射用水配制,使配制的溶液中含有25mg/ml磷酸氪达拉演。将所需剂量(依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抽入注射器内。

    (2)如果是静脉推注,需再用10.9%生理盐水10ml稀释,如果是静脉输注,将抽入注射器内的所需剂量用0.9%生理盐水100ml稀释静脉输注。输注时间30分钟。

    (3)治疗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治疗的效果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对CLL者,磷酸氟达拉滨应一直用到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完全或部分级解通常需6个周期)然后方可停用。

    2、肾功能不全: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应作相应的调整。肌酐清除率为30-70mm时剂量应减少达50%,且要严密监测血液学改变以评价药物的毒性。如果肌酐清除率小30ml/min,应禁用本品治疗。

  • 临床应用及指南

    李明丽,宋倩通过对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的稳定性研究,得出结论该处方和工艺合理,利于生产操作,能保证产品质量。(中国卫生产业,2011,8(19):45.)

  • 不良反应

    基于静脉内使用磷酸氟达拉滨的经验,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热、寒战和包括肺炎的感染。其它常见的报告事件包括水肿、不适、疲倦、虚弱、周围神经病变、视力障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服泻、胃炎和皮肤皮疹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中出现过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已经有引起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导,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和与药物明显相关的不良反应按人体系统分类列出如下。它们的发生频率(常见≥1%少见≥0%但<1%)是依据临床试验的资料,而没有考虑与磷酸氟达拉演的因果关系罕见的不良事件(<0.1%)的发现主要来自上市后的经验。

    1、全身:常见报告有发热、寒战、感染、不适、虚弱和疲倦等症状。

    2、血液和淋巴系统:

    (1)在应用磷酸氮达拉滨治疗的大多数病例中都有血液学改变(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报告.骨髓抑制可以是严重和有累积效应的。磷酸氮达拉滨长时间减少T淋巴细胞计数的作用可以导致机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机会性感染包括由于潜伏病毒的活化,如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在罕见的病倒中,曾经描述过接受磷酸氛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发生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这些患者大部分以前,同时或者随后接受过烷化剂或者放射治疗。磷酸氮达拉滨的单独治疗与MDS发生的风险增高无关。

    (2)在接受磷酸达拉滨治疗的患者中少见有显著的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表现见【注意事项】。

    3、代谢与营养异常:在接受磷酸氪达拉滨治疗的患者中有肿溶解综合症的报告,这一合并症可包括高尿酸血症、高硝酸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血尿、尿酸结晶尿症和肾衰、胁腹疼痛和血尿可以是该综合症的首发症状。

    4、常见有水肿的报告。

    5、肝脏和胰腺酶水平的改变少见。

    6、神经系统:昏迷和焦虑不安罕见精神混乱少见外周神经病变常见。

    7、特殊感觉:磷酸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常见报告视觉障碍。罕见病例出现过视神经炎、视神经病变和失明。

    8、呼吸系统:常见肺炎发生与磷酸氮达拉滨治疗有关。伴有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的对磷酸氟达拉滨肺过敏反应肺没润肺炎/肺纤维化)少见。

    9、消化系统:胃肠紊乱,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和胃炎常见。有报告用磷酸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发生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胃肠道出血。

    10、心血管系统: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病者中罕见有发生心衰和心律失常的病例报导。

    11、尿生殖系统:用磷酸氮达拉滨治疗的患者罕见有出血性膀胱炎的报告。

    12、皮肤及其附鹰器: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皮肤皮疹常有报导。

    13、罕见的病例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症或毒性表皮坏死溶离(Lyclls综合症)。

  • 禁忌

    1、对本品或其所含成份过敏的患者禁用。

    2、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和失代偿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禁用。

    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 注意事项

    1、注意神经毒性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剂量范围研究中,发现使用高剂量的磷酸氟达拉滨与重度的神经毒作用相关。包括失明、昏迷和死亡。静脉内应用约比CLL推荐治疗剂量高4倍的磷酸氟达拉滨(96mg/m2/天,5-7天)的患者中,36%出现了重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而在接受CLL推荐剂量范围治疗的患者中,重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昏迷和焦虑不安)罕见或(精神错乱)少见。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体征。还不清楚长期使用磷酸氟达拉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相当长时间治疗的研究中(使用时间长达26个周期),患者仍能够耐受推荐的治疗剂量。

    2、健康状况差的患者慎用:对于健康状况差的患者,使用磷酸氟达拉滨应谨慎,并且在给药前应认真权衡利弊。这一点尤其适用于那些严重骨髓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贫血、和或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或有机会性感染病史的患者。

    3、肝功能不全慎用:目前还没有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用磷酸氟达拉滨的资料。对于这一类患者,如果认为预期的获益大于任何潜在的危险,应当谨慎地应用磷酸氟达拉滨。

    4、注意骨髓抑制,需要严密的血液学监测。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病例中有报导严重的骨髓抑制,主要是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实体瘤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中发现,粒细胞数目降到最低计数的中位时间是13天(范围是第3-25天),血小板是16天(范围是第2-32天)。大多数患者的治疗前基础造血功能有损伤,可能是疾病本身所致或是以前用骨髓抑制药物治疗的结果。可以看到骨髓抑制的累积效应。虽然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往往是可逆的,应用磷酸氟达拉滨时仍需要严密的血液学监测。磷酸氟达拉滨是一种可能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应严密监测用药患者的血液系统和非血液系统毒性征象。推荐定期监测外周血细胞计数,以了解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进展。

    5、疾病进展:在CLL患者中常见报导疾病进展和转化(例如Richter's综合症)。

    6、血液制品的输注: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在输注未经照射处理的全血后,已经发现与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由输入的具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对宿主的反应)。有报告这种病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在需要输血时应该只接受照射处理过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7、皮肤癌:有报导,一些患者在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既往的皮肤癌病变出现可逆性的加重或突然加重。

    8、肿瘤溶解综合征:有报导,大量肿瘤负荷的患者在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时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因为磷酸氟达拉滨可以早在治疗的第1周就诱发这一综合征,所以对这些综合征的高危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9、自身免疫现象:有报告,不论有无自身免疫疾病既往史或Coombs实验的结果,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会出现威胁生命,有时甚至猝死的自身免疫现象(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天疱疮、Evan’s综合征)。大多数经历过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在再次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后出现血液学病症的反复。应该严密监测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征象(与溶血和Coombs试验阳性相关联的血红蛋白的降低)。一旦发生溶血,建议中断磷酸氟达拉滨的治疗。输血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最常用的方法。

    10、肾功能减低:

    (1)血浆中主要代谢产物2F-ara-A的机体总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相关,提示肾脏排泄途径对此化合物消除的重要性。肾功能减低的患者的总暴露量(2F-ara-A的AUC)升高。对于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低于70ml/min)的患者只有有限的临床资料。

    (2)因此,如果临床可疑肾功能不全,或是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均应该检测肌酐清除率。如果肌酐清除率在30-70ml/min之间,药物的剂量应该减半而且要严密监测血液学改变以评价药物毒性,如果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应禁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

    11、避孕:有生育功能的女性或男性在接受治疗期间或治疗停止后的6个月以内必须采取避孕措施。

    12、接种疫苗:在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应该避免接种活疫苗。

    13、使用/操作说明:

    (1)操作和销毁:本品不应由怀孕的医务人员操作。应遵守正确的操作和销毁规程。应根据用于细胞毒药品的指导原则考虑其操作和销毁。任何溢出或废弃物可以通过焚烧销毁。

    (2)对于静脉内使用制剂的特殊说明:本品应在无菌条件下加入灭菌注射用水配制。用于肠道外注射。当用2ml灭菌注射用水配制时,固体块应在15秒内完全溶解。每毫升最终溶液将含有25mg磷酸氟达拉滨,25mg甘露醇和调整pH值至7.7的氢氧化钠。最终产品的pH值范围为7.2-8.2。配伍禁忌研究中,曾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100ml或125ml稀释该产品。配制好的磷酸氟达拉滨必须在配制后8小时以内使用。磷酸氟达拉滨没有含抗菌防腐剂。必须小心操作以保证配制溶液的无菌。操作和配制磷酸氟达拉滨溶液时应谨慎。推荐使用乳胶手套和防护眼镜以避免因小瓶破损或其他偶然的溢出而引起的暴露。如果溶液接触到皮肤或粘膜,应该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该部位。如果接触到眼睛,应该用大量的水彻底清洗。应避免吸收引起的暴露。

    1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妊娠:动物的胚胎毒性实验研究提示,治疗剂量的磷酸氟达拉滨对人体可能有胚胎毒性和/或致畸的相对风险。大鼠的临床前研究资料表明,磷酸氟达拉滨和/或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胎鼠-胎盘屏障。已经有一例报告,在妊娠早期使用磷酸氟达拉滨后,导致新生儿骨骼和心脏畸形。

    (2)在妊娠期禁用磷酸氟达拉滨:应建议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避免怀孕,如果怀孕应该马上通知其治疗医生。

    (3)哺乳:尚不清楚磷酸氟达拉滨是否通过人的乳汁分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证实,磷酸氟达拉滨和,或其代谢产物可以由母体的血液进入乳汁。因此,在接受磷酸氟达拉滨治疗期间应停止哺乳。

    15、儿童用药:尚未确定磷酸氟达拉滨用于儿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6、老年用药:磷酸氟达拉滨用于老年人(>75岁)的数据有限,因此这些患者使用本品应慎重。

    17、药物过量:

    (1)症状:高剂量的磷酸氟达拉滨与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有关,表现为迟发的失明、昏迷和死亡。高剂量磷酸氟达拉滨还与骨髓抑制造成的重度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有关。

    (2)治疗:尚不清楚磷酸氟达拉滨过量的特效拮抗剂,治疗主要包括停用药物和支持治疗。

  • 药物相互作用

    1、在使用本品时不推荐合用喷司他丁。在一项临床研究中,磷酸氟达拉滨合用喷司他丁(脱氧柯福霉素)治疗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时,出现了高发生率的致命性肺毒性。

    2、磷酸氟达拉滨的治疗效果会被双嘧达莫及其他腺苷吸收抑制剂所减弱。

  • 药理作用

    1、本品为抗病毒药阿糖腺苷的氟化核苷酸类似物,9-β-D-阿拉伯酸-呋喃基腺嘌呤(ara-A),可相对地抵抗腺苷脱氨基酶的脱氨基作用。

    2、磷酸氟达拉滨被快速地去磷酸化成为氟达拉滨(2F-ara-A),后者可以被细胞摄取,然后被细胞内的脱氧胞苷激酶磷酸化后成为有活性的三磷酸盐2F-ara-ATP。该代谢产物可以通过抑制核苷酸还原酶、DNA聚合酶α、d和e,DNA引物酶和DNA连接酶从而抑制DNA的合成。此外,还可以部分抑制RNA聚合酶Ⅱ从而减少蛋白的合成。

    3、虽然对于2F-ara-ATP的作用机理在某些方面还不十分清楚,推断主要是通过影响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细胞生长,其中抑制DNA的合成是其主要作用。另外,体外研究显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淋巴细胞用2F-ara-A处理后,出现广泛的DNA断裂和以凋亡为特征的细胞死亡。

  • 毒理作用

    1、全身毒性:在急性毒性研究中,高出治疗剂量两个数量级的单剂量磷酸氟达拉滨可以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或死亡。与细胞毒药物所预测的一样,骨髓、淋巴器官、胃肠道粘膜、肾脏和男性性腺受到影响。在患者中,在接近所推荐的治疗剂量时(3-4倍)曾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重度神经毒性,并且部分可造成致命性的后果。高于临界剂量的磷酸氟达拉滨多次给药后的全身毒性研究也在快速增殖的组织中显示出预期的作用。随着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的增加,形态学改变加重,但是一般认为观察到的改变是可逆的。原则上,已有的磷酸氟达拉滨治疗经验表明,其在人体具有相似的毒理学特点,尽管在患者身上曾观察到其他的不良反应,例如神经毒性。

    2、胚胎毒性:动物胚胎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磷酸氟达拉滨有致畸的可能性。鉴于与其它主要是干扰分化过程的抗代谢药物一样,在动物致畸剂量和人体治疗剂量之间只有很小的安全范围,因此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的治疗使用与其对人体的致畸作用相对风险有关。

    3、潜在的遗传毒性-致癌性:对磷酸氟达拉滨的研究发现,在姐妹染色体交换实验中其可引起DNA损伤在体外细胞遗传学实验中其可引起染色体的异常;在小鼠体内微核实验其可增加微核率。但是在基因突变的实验和雄性小鼠的主要致死实验却是阴性结果。因此,磷酸氟达拉滨的致突变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体细胞,而不是在生殖细胞。已知的磷酸氟达拉滨在DNA水平的作用和致突变实验的结果,使人们有理由推测磷酸氟达拉滨有致癌的可能性。由于注射用磷酸氟达拉滨治疗导致继发肿瘤风险增加的推测只能用流行病学资料加以证实,因此没有开展直接研究磷酸氟达拉滨致肿瘤作用的动物实验。

    4、局部耐受性:静脉注射磷酸氟达拉滨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注射部位没有明显的局部刺激反应。甚至在注射部位不当的情况下,如静脉旁、动脉内和肌肉内注射含7.5mg/mL磷酸氟达拉滨的水溶液,也没有出现相应的局部刺激反应。动物实验中,口服或静脉注射磷酸氟达拉滨后均观察到类似的胃肠道损害。这一发现支持磷酸氟达拉滨引起的肠炎是一种全身性作用的假设。

  • 贮藏方法

    遮光,密闭,在冷处(2-10℃)保存。

  • 有效期

    24个月

  • 执行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YBH08892005。

  • 附注

    药代动力学:

    1、氟达拉滨(2F-ara-A)血浆和尿液药代动力学:迄今已对静脉快速推注、短时间输注及继之连续静脉输注和口服磷酸氟达拉滨(2F-ara-AMP)后氟达拉滨(2F-ara-A)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2F-ara-A在CLL和Lg-NHL患者中显示出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肿瘤患者中,没有发现2F-ara-A药代动力学和治疗疗效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出现的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红细胞压积改变提示,磷酸氟达拉滨的细胞毒性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造血。

    (1)分布和代谢:

    ①2F-ara-AMP是氟达拉滨(2F-ara-A)的水溶性前体药物,在人体内可以被快速定量地脱磷酸化为核苷酸2F-ara-A。另外一种代谢产物,2F-ara-次黄嘌呤在狗中代表主要的代谢产物,而在人体中仅仅观测到微量。

    ②给CLL患者单次剂量输注2F-ara-AMP25mg/m2持续30分钟,输注结束时,2F-ara-A达到平均血浆峰浓度3.5-3.7mM。输注第5个剂量后,相应的2F-ara-A浓度有中度的蓄积,输注结束时,平均血浆峰浓度达到4.4-4.8mM。在5天的治疗方案中,2F-ara-A血浆谷浓度增加了大约2倍。经过数个治疗周期后的2F-ara-A的蓄积可以被排除。高峰后水平下降分3个时相。初始相半衰期约为5分钟,中间相半衰期为1-2小时,终末相半衰期约为20小时。通过2F-ara-A药代动力学研究之间的比较得出,2F-ara-A平均血浆总清除率(CL)是79ml/min/m2(2.2ml/min/kg),平均分布容积(Vss)是83l/m2(2.41/kg),个体间的数据差异很大。静脉注射磷酸氟达拉滨后,2F-ara-A血浆浓度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增加均与药物剂量呈线性关系,而半衰期、血浆清除率和分布容积保持不变,提示与药物剂量无关。

    (2)清除:2F-ara-A主要靠肾脏排出,静脉注射剂量的40-60%通过尿液排出。在实验室动物中用3H-2F-ara-AMP进行的药物总出入量实验发现,从尿液中可以完全回收放射性标记物。

    (3)患者特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总清除率下降,说明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人体血浆蛋白的体外研究显示,2F-ara-A没有显著的蛋白结合倾向。

    2、三磷酸氟达拉滨细胞内药代动力学:2F-ara-A能被主动转运到白血病细胞内,在细胞内它首先被再磷酸化为单磷酸盐,随后是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三磷酸盐2F-ara-ATP是细胞内主要的代谢产物,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细胞毒作用的代谢产物。CLL患者白血病淋巴细胞中的2F-ara-ATP浓度达峰中位时间是4小时,峰浓度差异显著,中位值约为20mM。白血病细胞内的2F-ara-ATP水平远高于血浆中2F-ara-A的峰值,这表明药物在靶位点蓄积。白血病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实验显示,细胞外的2F-ara-A暴露(包括2F-ara-A的浓度和培养时间)与细胞内2F-ara-ATP的浓度呈线性关系,2F-ara-ATP从靶细胞清除的中位半衰期是15和23小时。

生产厂家
--暂无厂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