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tumor of testis)是指发生于男性睾丸上的肿瘤,几乎都属于恶性肿瘤,对男性的影响很大。睾丸肿瘤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隐睾被认为是睾丸肿瘤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此外,遗传、激素也与睾丸肿瘤发病相关。患者可有阴囊肿块、阴囊钝痛、下腹坠胀等不适。目前临床上以手术切除为主,以放化疗结合为辅。

英文名称

tumor of testis

遗传性

部分患者发病与遗传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男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睾丸

常见症状

睾丸肿大、阴囊疼痛、男性乳房发育

主要病因

隐睾、内分泌异常、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创伤

检查项目

肿瘤标记物检查、B超检查、X线、CT、MRI、PET

重要提醒

日常注意自我检查睾丸,若发现睾丸出现异常肿块,需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

1、睾丸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睾丸肿瘤以原发性肿瘤为主,原发性睾丸肿瘤又分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和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主要有精原细胞瘤、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肿瘤、生精小管生殖细胞内瘤七种细胞类型。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睾丸肿瘤,占全部睾丸肿瘤的30%~60%;胚胎癌占3%~4%;畸胎瘤占5%~10%,绒毛膜上皮癌占1%。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中来自生殖基质肿瘤的为间质细胞瘤,占1%~5%,其次是支持细胞瘤。

(2)继发性睾丸肿瘤主要来自网状内皮组织肿瘤及白血病等转移性肿瘤,如白血病睾丸肿瘤,显微镜下可见白血病细胞在睾丸间质内浸润。睾丸肿瘤可为单一组织类型,一半以上为多种组织类型的混合肿瘤。

2、常用分期方法:

Ⅰ期:肿瘤限于睾丸,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Ⅱ期: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Ⅱa期:转移性淋巴结,直径不超过2cm。

Ⅱb期: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5cm。

Ⅱc期:转移性淋巴结,直径超过5cm。

Ⅲ期:淋巴结转移越过横膈以上,或者有实质性脏器的癌转移。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

好发人群

青壮年男性。

病因

总述

睾丸肿瘤病因不十分清楚,与其发病有关的先天因素有隐睾、一级亲属的家族史、不育症、多乳症、睾丸女性综合征,后天因素如物理及化学性损伤、激素代谢紊乱及感染等。

基本病因

1、隐睾和异位睾丸

是睾丸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隐睾患者睾丸肿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20~40倍,约30%的睾丸肿瘤患者患有隐睾。隐睾或异位睾丸未降时,所处的环境温度比阴囊内要高2~4℃,可促使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容易恶性变。隐睾还可能伴先天性发育不良,或有先天性缺陷,而容易恶性变。隐睾与精原细胞瘤的关系比较密切,发生于隐睾的肿瘤80%以上是精原细胞瘤。

2、创伤

被认为是睾丸肿瘤的另一相关因素,但尚难肯定或可能已患肿瘤的患者很可能因创伤而使病情加重,或引起播散。

3、内分泌功能障碍

睾丸是产生激素的器官,因而也认为,内分泌功能障碍可能与睾丸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4、遗传因素

睾丸肿瘤患者的男性血亲中,发病率明显上升。

5、年龄

睾丸肿瘤主要发生于15~45岁男性,25~35 岁为发病高峰,之后发病几率下降,但80岁以后发病几率再次升高。睾丸肿瘤的第一个发病高峰刚好在青春期过后,这表明睾丸肿瘤与性激素活性相关。

6、种族

睾丸肿瘤的发病存在明显种族差异。黑种人和黄种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白种人。

7、不良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久坐,都可导致睾丸肿瘤发病率的增加。

症状

总述

睾丸肿瘤患者阴囊内可以触及无痛性肿块,或者感觉阴囊钝痛、下腹坠胀等不适。

典型症状

1、睾丸肿大

患者常在洗澡时偶然发现阴囊内肿块,约占88%的睾丸肿瘤患者,睾丸呈不同程度肿大,睾丸感觉消失,无痛感,部分患者因睾丸肿大引起下坠感而就诊。有时睾丸完全被肿瘤取代,质地坚硬,正常的弹性消失。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结节状,与阴囊粘连,甚至破溃,阴囊皮肤呈暗红色,表面常有血管迂曲。透光试验检查时,不透光。隐睾发生肿瘤时多于下腹部、腹股沟等处扪及肿块,而同侧阴囊是空虚的。部分睾丸肿瘤患者可同时伴有鞘膜积液。睾丸肿瘤较小时,患者很少自己发觉,往往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被发现。

2、疼痛

一般认为睾丸肿瘤是无痛性阴囊肿块,疼痛不常见,约20%的患者以阴囊疼痛为首发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还可以见到大约10%以急性疼痛表现的睾丸肿瘤,发生疼痛的原因是肿瘤内出血、梗死、中心坏死、合并附睾炎或因睾丸肿瘤侵犯睾丸外的组织而发生疼痛。

3、男性乳腺发育

睾丸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和绒毛膜上皮癌患者,可出现乳房肥大,乳头乳晕色素沉着。

并发症

肿瘤转移:约10%的睾丸肿瘤以转移癌症状就诊。睾丸肿瘤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常见于髂内、髂总、腹主动脉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可以很大,腹部可以触及,侵犯腰肌和神经根引起腰背痛,十二指肠后转移引起食欲缺乏、恶性呕吐、消化道出血。肺转移引起呼吸困难,颈部肿块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髂静脉腔静脉梗阻或栓塞引起下肢水肿。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睾丸肿大、阴囊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阴囊睾丸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还会进行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乳酸脱氢酶(LDH)肿瘤标记物检查。B超检查为影像学检查首选,有时会进行X线、CT、MRI、PET等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睾丸进行仔细的检查,检查从健侧睾丸开始,对比两侧的大小、硬度和轮廓,同时检查附睾、精索和阴囊,10%~15%睾丸肿瘤累及附睾或精索。精原细胞瘤常在睾丸内发展成大而沉重的肿块,但仍保持睾丸的形态。胚胎癌、畸胎瘤常表现为睾丸内的不规则肿块。体检还应包括锁骨上、胸部、腹部、腹股沟和乳腺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乳酸脱氢酶(LDH)是睾丸肿瘤的三种主要肿瘤标记物,有助于睾丸肿瘤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术后随访。

1、甲胎蛋白(AFP,正常值〈25μg/L)

对判断胚胎性肿瘤有帮助,全部卵黄囊肿瘤、50%~70%胚胎癌和畸胎瘤升高,而绒毛膜上皮癌和精原细胞瘤不升高。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血HCG,正常值〈5μgL)

对判断睾丸肿瘤有无滋养层成分具有参考价值,精原细胞瘤5%~10%阳性,胚胎癌40%~60%阳性,绒毛膜上皮癌100%阳性。同时检测AFP和HCG,大约90%睾丸肿瘤有一种或两种肿瘤标记物升高。

3、乳酸脱氢酶(LDH)

普遍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在80%的进展性睾丸癌患者中LDH水平可升高。但是其特异性较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査

可较准确测定睾丸的大小、形态及有无肿瘤发生,灵敏度接近100%。特别是隐睾患者,可了解睾丸发育情况及是否肿大、恶变等。精原细胞瘤的典型B超声像图为边界清晰、均匀一致的低回声团块,胚胎癌往往是边界不清、回声不均的团块。畸胎瘤是混合回声、质地不均、边界亦不清,常有钙化,表明骨和软骨成分,绒毛膜上皮癌见有坏死、出血和钙化灶同时存在。B超检查可了解有无肾积水,如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腔脏器转移灶,对诊断及分期都很有帮助。

2、X线检查

可了解有无肺、骨转移。绒毛膜上皮癌容易转移到肺,胸部X线片可发现肺及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

3、CT检查

能更详细地、准确地反映睾丸及全身各处的转移情况,对睾丸肿瘤的临床分期、综合治疗以及预后的指导都有重要价值。CT可较为精确地了解腹膜后有无转移,灵敏度70%~80%,对尚未行隐睾摘除、可能已恶变的患者尤为有益。CT能检出小于2cm的转移淋巴结,从而可替代有创的淋巴管造影。另外,对所有睾丸肿瘤患者均推荐行胸部CT。

4、MRI检查

MRI在诊断睾丸肿瘤时的灵敏度近100%,特异度95%~100%,睾丸肿瘤在T2WI通常为低信号,造影后呈快速、早期增强,但费用较昂贵,推荐当超声和CT结果不一致时使用。

5、PET

作为一种高新检查手段在睾丸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应用价值,但其与CT比较并无明显优势。

其他检查

静脉尿路造影:可显示输尿管有无受压、移位及尿路扩张积水,以发现直接或间接的转移证据,对协助诊断与分期均有帮助。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以相关的检查,可做出诊断。B超、CT及MRI可用于确定睾丸内肿瘤及有无转移淋巴结,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有助于判定肿瘤类型。

鉴别诊断

1、睾丸附睾炎

有炎症症状,急性发作时有红肿热痛。偶有难以鉴别诊断时,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复查。

2、阴囊血肿

有外伤史,阴囊肿块在外伤初期较大,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对阴囊血肿机化者应注意与肿瘤区别。

3、睾丸扭转

常发生于青少年,病史中有突发的睾丸疼痛及肿胀。多普勒超声示患侧睾丸无血流或明显减少。

4、鞘膜积液

囊性、软而透光,抽出液体后可触到正常睾丸,B超检查易于鉴别。丝虫病引起的睾丸鞘膜积液使阴囊皮肤与皮下组织水肿,往往同时有象皮肿存在。

5、附睾结核

检查附睾为无痛性硬结,开始局限于附睾尾部,进一步发展可累及整个附睾及睾丸,输精管可呈串珠样改变。难以鉴别诊断时,可严密随访或手术探查,术中冷冻切片行病理检查,决定手术方式。

治疗

治疗原则

睾丸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以放化疗结合为辅。手术可选择根治术,也可以选择保留睾丸的部分切除术,具体手术方式视情况而定。

相关药品

顺铂(DDP)、卡铂

手术治疗

1、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睾丸肿瘤,强调采用经腹股沟途径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手术采用腹股沟斜形切口,达阴囊上方,分离精索,在腹股沟内环处先将精索、血管结扎切断,然后再切除睾丸及其肿瘤。应注意手术时尽可能先结扎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尽可能地高位切除精索,术中防止挤压肿瘤以免促使扩散。单纯根治性睾丸切除往往达不到彻底的手术切除效果,根据睾丸肿瘤的病理,需配合施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化疗或放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如精原细胞瘤要加放疗或化疗;胚胎癌或恶性畸胎瘤要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及化疗或放疗;绒毛膜上皮癌要加化疗。

2、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适用于非精原性生殖细胞瘤,如胚胎癌、恶性畸胎瘤,使Ⅰ期中的高危患者(存在睾丸血管网侵犯)和Ⅱ期的病例可以得到治愈的机会,Ⅰ期低危且依从性好的患者可推荐密切随访5年以上。手术采用从剑突至耻骨联合的腹部正中切口,其优点是能充分暴露腹膜后间隙,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肾蒂和大血管周围均能完善地暴露和彻底清除。其范围包括同侧下2/3肾筋膜内所有的淋巴结、脂肪和结缔组织。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有几种术式较为常用,不同术式各有利弊。

3、孤立转移灶的切除

对于有肺、肝和孤立转移灶的患者,经过观察一定时间及化疗或放疗后,病灶未消退,并且无新病灶出现时,可考虑手术切除,以争取治愈。

放化疗

1、放射治疗

精原细胞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根治性睾丸切除后对于Ⅱ期患者应采用放射治疗。对于Ⅰ期患者尤其是低危且随访依从性好的患者,推荐密切随访。术前照射适用于腹部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而且睾丸肿瘤或腹部转移灶巨大,估计手术困难时采用。一般照射量以10Gy左右为宜。术后照射适用于Ⅱ期或Ⅲ期精原细胞瘤患者,睾丸切除术后行淋巴引流区照射;或局部肿瘤处于较晩期,腹部未触及包块,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或估计有转移者;或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后,病理检查为阳性或未能清除彻底者;或晚期肿瘤已有腹腔内转移,行姑息性切除术后加以补充放疗。方法:目前多采用“五野照射治疗”,即耻骨上、脐部、腰椎、上腹部、胸部下方。照射剂量如下:预防照射为每两周25~30Gy,治疗量Ⅱa和Ⅱb期分别为30Gy和36Gy。

2、化学治疗

睾丸肿瘤单药化疗的疗效不如联合化疗,但单药化疗对睾丸肿瘤仍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顺铂(DDP)最有效。2个疗程的卡铂辅助化疗(AUC=7)适用于Ⅰ期高危精原细胞瘤患者(肿瘤大于4cm或肿瘤侵犯睾丸血管网)。睾丸肿瘤的全身联合化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较高。适用于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后组织中有癌浸润者;手术、放疗后,或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挽救治疗;以及不宜手术或不愿手术的Ⅱ、Ⅲ期患者。化疗禁忌证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感染以及发热等严重并发症者;年老体衰或呈恶病质者;有严重骨髓抑制者。

治疗周期

睾丸肿瘤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一般来讲肿瘤越大,分期越高,死亡率越高。尽管睾丸位于体表,但若睾丸肿瘤患者就诊时已有转移发生,将严重影响到预后。

危害性

睾丸肿瘤可影响泌尿及生殖系统功能,严重者还可出现淋巴转移,甚至危及生命。

自愈性

不能自愈,需要积极采取治疗。

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外科手术可治愈。

治愈率

尚不明确。

根治性

部分患者经外科切除手术可根治。

复发性

有复发的风险,需要积极按时随诊。

转移性

癌细胞有向腹膜后、肺部、脑转移的风险。

生存周期

视肿瘤分型和分期而定,畸胎瘤、间质细胞瘤、卵黄囊瘤、腺肉瘤、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可达50%~100%。胚胎性癌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较差,绒毛膜癌恶性程度极高,死亡风险高。

日常

总述

对于睾丸肿瘤的患者,家属要注意多与其沟通交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患者遵医嘱用药,做好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心理护理

患者可表现对癌症的否认,对预后的恐惧,患者可以多与医务人员沟通,了解疾病的转归,建立治疗的信心。家属也要多关心、安慰患者,在精神上支持患者,消除患者恐惧、绝望的心理。

用药护理

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

术后护理

观察阴囊有无血肿和伤口渗血情况,并用阴囊托托起阴囊,预防水肿。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创口卫生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

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复发。

2、多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为身体提供充足营养。

复诊须知

对于单纯的睾丸切除术后第1年,每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2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多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禁烟、酒,忌刺激性食物。

预防

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中选择宽松的内衣裤,保持阴囊干燥清爽。

2、注意个人卫生,洗澡时自行触摸阴囊,检查是否存在睾丸肿物。早发现,早治疗。

3、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

适用药物